时间:2018年1月19日上午10:30
地点: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D927
于海军,博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2016年获国家基金委优青资助,烟台市“双百”人才,中科院青年创新人才促进会会员,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成员,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药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常务委员,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项目和科技部 “973”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作为学术骨干参加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重点项目。获得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2017)、中国药学会-中恒青年药剂学奖(2014)、赛诺菲-上海生科院优秀青年人才奖(2013)、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排名第4)和上海市药学科技奖一等奖(2013,排名第4)等多项奖励及荣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邀请或分会报告20余次。迄今共发表SCI论文9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包括ACS Nano,Nano Letters, 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Small和Theranostics等重要期刊,论文他引共2000余次。申报中国发明专利10项。
铂类前药纳米载药系统
于海军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制剂中心
E-mail: hjyu@simm.ac.cn
摘要:二价铂类药物(主要为顺铂和奥沙利铂)具有抗癌效果好、适应症广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但是铂类药物靶向性差,有强烈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严重限制其临床使用效果和给药剂量。为了改善铂类药物治疗效果,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合成了系列四价顺铂和奥沙利铂前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系列基于顺铂或奥沙利铂前药的纳米载药系统,有效改善了奥沙利铂的靶器官分布,提高了疗效并降低了毒副作用。
为了提高奥沙利铂的化疗效果,我们首先设计构建了一种iRGD穿膜肽修饰的奥沙利铂前药纳米粒。该靶向纳米粒的血液代谢行为与非靶向修饰的前药纳米粒相似,但是却可以通过iRGD肽介导的肿瘤靶向作用显著增强原位肿瘤的分布,产生显著的肿瘤抑制效果。奥沙利铂前药带有正电荷,具有同时靶向线粒体和细胞核双重功能,可显著提高奥沙利铂的抑瘤活性。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基于奥沙利铂的精准肿瘤化疗,我们合成了脂质奥沙利铂前药,并构建了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功能可脱壳隐形脂质体。聚乙二醇链通过肿瘤微环境敏感的化学键修饰到脂质体表面。脂质体到达肿瘤时,经肿瘤特异性蛋白酶作用脱除聚乙二醇外层,可以显著促进脂质体药物的肿瘤蓄积、渗透和癌细胞摄取。同时该智能脂质体可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实现光控精确药物释放,提高抗肿瘤效果,降低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