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

e江南登陆 内网登录 English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科进程
    • 历任领导
    • 学院领导
    • 党政管理
  • 师资队伍
    • 教授
    • 副教授
    • 客座教授
  • 科学研究
    • 科研概况
    • 基地平台
    • 科研团队
  •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 就业信息
  • 教育教学
    • 本科生教学
    • 研究生教学
    • 教学实习基地
  • 国际交流
    • 交流简介
    •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交流项目
    • 交流动态
  • 党建工作
    • 工作动态
    • 关工委动态
    • 教工支部
    • 理论学习
    • 先锋之歌
    • 中央部署
    • 主题教育
  • 学生天地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科创竞赛

学术报告:纳米肿瘤分子影像探针构建与应用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3-14    最后更新 :2019-03-14    浏览次数:

报告题目:纳米肿瘤分子影像探针构建与应用

报告时间:2019年3月22号上午9点30分

报告地点: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D912会议室

侯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并被保送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11年回国进入中科院化学所工作后,以微小肿瘤的高灵敏多模态分子影像诊断及肿瘤微环境检测为目标,围绕磁性氧化铁和磁性/光学稀土纳米晶体等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表面生物功能化修饰与分子影像探针构建、纳米肿瘤分子影像探针的活体成像与药代动力学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累计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ACS Nano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累计他引近1200次。

癌症即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癌症的致命之处在于发病隐蔽,并且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转移迁徙和侵袭能力。然而,作为临床肿瘤诊断主要手段的MRI、CT、超声、核医学等医学影像技术,难以实现对肿瘤早期微小病灶的精准定位,并且难以获取与肿瘤发展密切相关的微环境信息,对肿瘤治疗与预后的指导有限。而依托于高特异性分子影像探针的分子影像技术,以无创的方式为病灶的关键靶位、参与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等进行精准成像,有望实现对微小肿瘤的空间定位、疗效预测及预后评估。作为分子影像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成像载体,分子影像探针已经成为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以无机纳米颗粒为核心构建分子影像探针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由于肿瘤区域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纳米探针首先以其独特的尺寸,在经合适的修饰后可表现出较小分子探针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使得纳米颗粒更易穿透肿瘤血管到达并滞留于肿瘤组织内部(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效应);其次,纳米探针以其表面多结合位点的结构特点,可选择加载各种模态的信号分子以实现多模态分子成像,进一步提高对微小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最后,将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还完全有可能构建出对靶点具有智能响应的新一代智能化分子影像探针(Target-triggering smart probes)。因此,以高质量纳米颗粒为核心,构建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分子影像探针,已经成为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上一篇 > 学术讲座:Sensory Analysis: The Science of Analysing Food...

下一篇 > 乳品大讲堂|第二波:乳品营养知多少;乳配料在食品中的应用;乳...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9081 服务邮箱:foodsci@jiangnan.edu.cn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219

手机版